2025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供需洞察报告
2025年,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受国产大飞机量产、低空经济爆发以及卫星互联网建设等因素驱动,岗位需求呈现出显著增长。根据最新行业分析,航空航天设备领域岗位需求整体增长率超过150%,其中技术岗位占比高达70%以上
航空航天产业岗位需求概述
2025年,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受国产大飞机量产、低空经济爆发以及卫星互联网建设等因素驱动,岗位需求呈现出显著增长。根据最新行业分析,航空航天设备领域岗位需求整体增长率超过150%,其中技术岗位占比高达70%以上。这不仅反映了产业向智能化和高精尖转型的趋势,还凸显了政策红利如《中国制造2025》和低空经济相关规划的推动作用。预计到2030年,该产业将贡献超过2万亿元的经济规模,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放大。 在这一背景下,航空研发与制造岗位领跑需求榜单,技术类岗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。
航空研发与制造岗位领跑需求
研发类岗位需求占比超过20%,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岗位占比12.6%,算法工程师2.6%,机械结构工程师2.5%。这些核心岗位的断层领先得益于国产大飞机如C919的商业化运营和ARJ21的扩展应用。2025年,C919已累计承运旅客突破100万人次,推动了相关研发人才的激增。 同时,高端制造工艺需求突出,工艺/制程工程师占比3.3%,质量检测/测试员1.8%,维修保养1.3%,合计超过6%。这反映了低空经济扩张对精密制造的迫切需要,例如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的量产化进程。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40年,eVTOL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美元,中国份额占比28%。 国产大飞机扩产驱动下,精密制造岗位需求预计增长179.2%,涉及复合材料工艺和自动化装配等领域。
新兴技术融合岗位快速崛起,智能化与硬件结合成为热点。算法工程师、嵌入式开发(2.2%)和硬件工程师(2.0%)需求总和达6.8%,指向无人机智能控制和eVTOL航电系统方向。系统集成需求也上升,系统工程师0.9%,通信工程师0.8%,配套低轨卫星互联网和天地一体化通信项目。2025年,随着“星网计划”的推进,卫星通信组网项目将进一步拉动这些岗位的需求。 例如,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计划建设12992颗卫星的星座系统,对通信技术和系统集成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。
智能技术引领航空岗位增长
近一年,航空航天设备领域TOP20岗位需求全线增长,智能技术岗如算法工程师增速271.8%,通信技术206.3%,系统工程师197.0%。主因包括低空经济爆发(eVTOL/无人机量产)和卫星互联网建设拉动。低空经济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5059.5亿元,预计2026年超1万亿元。 高端制造工艺岗增速179.2%,受国产大飞机扩产驱动;研发设计如飞行器设计增速161.5%,与政策红利同步发力。技术融合推动人才需求向智能化转型,销售/项目经理增速超130%,民用航空市场开放(如低空物流、旅游)倒逼企业加强商业化布局。
智能技术岗位领跑的原因在于算法/通信/系统工程师需求激增超200%,受益于低空经济智能导航、集群控制技术商业化,以及卫星通信组网项目如“星网计划”落地。 硬件/嵌入式开发增速超110%,因航空航天设备向电动化、智能化升级,例如eVTOL航电系统需高集成度硬件。教育部增设“低空技术与工程”专业,预计将培养更多相关人才。 此外,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缺口高达100万人,推动职教体系改革。
航空高端人才需求薪资双升
学历要求提升,本科占比64.5%(增长),硕士18.7%(增长),大专及以下13.5%(萎缩),反映产业技术升级对高学历人才的依赖。薪资结构优化,中高薪岗位(20万以上)占比扩大至31.1%,50万以上高薪段增长0.6%,10万及以下低收入岗位减少4.1%,体现核心人才价值提升。政策与技术驱动下,国产大飞机量产、低空经济爆发及卫星互联网建设,推动研发岗需求激增,倒逼企业高薪引才。
职教滞后与转型压力显现,精密制造如复材工艺对技能要求升级,职教培养滞后迫使企业以高薪争夺成熟技工,同步推升硕士需求(如航天科技集团研发岗要求博士)。区域竞争加剧,长三角/珠三角民企薪资溢价显著,如深圳算法岗年薪35万+,倒逼全行业薪资上浮。 预计2025年,高端岗位平均薪资将增长15%,特别是在卫星互联网和eVTOL领域。
航空航天产业人才供应分析
航空航天人才年轻化与薪资下沉
2024-2025年,航空航天设备领域人才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与成熟化并存。20岁以下和20-25岁从业者占比升至0.88%和18.08%,25-30岁占比27.28%。40岁以上占比上升,尤其是40-45岁升至8.31%。性别方面,男性占比73.36%,女性26.64%。薪资分布显示,低薪段(3万以下)占比升至20.60%,中高薪段略降,高薪段(50万以上)微升至2.99%。这反映行业对年轻和成熟人才的双重需求,以及男性从业者和低薪岗位的增加。
年轻化趋势源于低空经济和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吸引更多Z世代进入。例如,eVTOL产业需要AI和嵌入式开发人才,平均年龄低于30岁。 薪资下沉部分因入门级岗位增加,如无人机运维,但高端岗位薪资仍上涨。预计2025年,年轻人才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25%以上。
普校毕业人才增加,工科专业主导
院校结构下沉,普通院校人才占比从64.74%升至65.97%,985/211院校占比下降至34.03%,反映产业链向中下游制造扩张,拉动地方院校就业。专业高度集中,机械类主导:机械设计制造4.27%、机械工程2.93%,合计超16%,支撑航空制造、装备维护等量产环节。
核心航空专业弱势,飞行器制造1.5%、动力工程1.34%、设计工程0.94%,占比不足4%,高端研发岗仍由985高校垄断,如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。 新兴技术融合,无人机应用技术0.91%、航空工程0.73%进入前20,体现低空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,如无人机物流运维。2025年,随着低空经济专业在高校增设,普校毕业生将更多进入产业。
航企销售与技术岗双驱人才缺口凸显
行业从“技术攻关”转向“商业应用”,市场端与技术融合岗供给不足,传统研发人才需适配新场景如算法赋能飞行控制。商业拓展岗紧缺度最高:销售代表TSI4.03、渠道经理3.94,反映商业航天市场扩张期对市场落地能力的需求激增,民企加速卫星应用、低空经济场景商业化,如无人机物流、卫星数据服务。
智能技术岗断层明显:算法工程师3.44、嵌入式硬件开发3.38、FPGA工程师3.12,主因低空飞行器自主导航、卫星星载计算等场景技术升级,依赖AI算法与高可靠性硬件。 通信技术融合需求:无线/通信技术工程师TSI2.76-2.77紧缺,凸显星地通信、6G空天一体化网络建设加速。 总体缺口超百万,特别是eVTOL相关岗位。
航空航天产业人才流动动态
航空航天领域薪资倒挂与学历错配加剧
薪资分布“中间厚、两端缺”:主力区间10-20万占比最高(职位32.0%→投递32.5%),20-30万紧随(27.7%→26.9%),反映中坚岗位如机械设计、制造岗供需稳定。高端人才缺口扩大:50万以上岗位职位占比3.9%,投递4.7%,倒挂凸显如算法/FPGA工程师;10万以下低薪岗(12.6%→11.8%)投递不足,因生活成本压力吸引力下降。
学历供需结构性错配:本科匹配超55%(55.1%→60.7%),支撑制造环节;硕士职位要求22.7%,投递22.0%(倒挂0.7%),反映高端研发如飞行器设计供给滞后于商业航天扩张;大专供需失衡18.1%职位需求,投递12.3%(缺口5.8%),装配/维修技工短缺加剧。 流动趋势显示,从国企向民企转移增多,如卫星互联网领域。
区域流动与产业集群影响
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人才流动热点,深圳、广州等城市吸引算法和硬件工程师,年薪溢价15%以上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向雄安新区等新兴区域流动,支持“星网计划”。 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如上海、深圳推动跨区域人才流动,预计2025年,珠三角人才净流入率超20%。
国际人才流动增加,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招聘海外博士,薪资40-50万。 但安全清关要求限制部分高端人才流入。
未来人才流动趋势与挑战
2025年,人才流动将向智能化倾斜,AI和卫星通信岗位流动性最高。挑战包括知识转移滞后,退休潮加剧制度知识流失。建议通过导师制和跨代协作缓解。 低空经济保险和风险管理岗位将新兴流动,保险企业入局推动。 总体上,流动将促进产业均衡,但需政策引导避免区域不均。
产业人才发展建议与展望
政策与教育体系优化
加强职教改革,增设低空经济专业,预计到2027年培养10万技能人才。 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卫星互联网和eVTOL研发人才引进。
企业策略与创新驱动
企业需高薪引才,构建产学研平台,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企业合作。 推动数字化转型,AI应用将减少10%低端岗位需求。
全球视野与可持续发展
国际合作增强,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2025年规模达376亿元。 绿色航空强调可持续人才,如氢能eVTOL开发。 展望2030年,航空航天人才需求将翻倍,推动经济新增长点。